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长时程言语记忆痕迹损伤的脑电研究
郭小涛 , 张龙龙 , 孙家强 , 孙敬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摘要:目的:大脑中存在长时程言语记忆痕迹,在言语信号进入大脑后会被迅速激活,这保证了高效的言语理解。这些记忆痕迹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语言经验,尤其是早期(6-12个月)的听觉环境。耳聋患儿长期无法接受听觉刺激,在人工耳蜗植入后,言语相关的记忆痕迹是否还能形成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是否拥有长时程言语记忆痕迹以及相关的神经基础。
方法:招募6-14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以及年龄、性别、利手等条件匹配的正常对照儿童各20名。使用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语以及不存在的伪词(无意义)作为听觉刺激呈现给受试儿童,同时使用多导脑电同步记录听觉事件相关电位。溯源及时频分析进一步揭示记忆痕迹激活的神经机制。听觉行为分级量表、言语可懂度分级量表和意义听觉整合量表评估儿童听觉和言语水平。此外,对所有受试儿童进行语音识别点测试和听声试图测试评估儿童语音识别能力和言语理解能力。
结果:两组儿童对于真词和伪词偏差均可以诱发显著的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在对照组儿童中,真词诱发的MMN幅度显著大于伪词诱发的反应。但是,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两类词语诱发的MMN幅度无显著差异。此外,对照组儿童真词比伪词产生更强的theta神经节律,相似的结果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中没有发现。行为学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语音识别点更长,言语理解正确率更低。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言语理解得分与耳蜗植入时年龄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结论:可能由于早期的听觉剥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长时程言语记忆痕迹存在损伤,且对听觉词语的加工方式也与听力正常儿童存在差异。我们的研究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言语加工困难提供了电生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