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例先天性耳前瘘管的临床及遗传特征分析
陈金辉1 , 周萍2 , 黄婷1 , 陶泽璋1
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2. 江苏省宜兴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的临床及遗传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31例(143耳)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85例,年龄1~86岁,统计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比,瘘管侧别,外瘘口个数,瘘管口位置,有无伴发畸形,此次感染病程,既往感染史,既往治疗史以及家族史。
结果:1.本研究患者中位年龄20岁,40岁以下118例(90.1%),40岁以上13例(9.9%)。男:女=1:1.85,单侧患者与双侧患者比为3.7:1,单侧患者中男:女=1:2.03,双侧患者中男:女=1:1.33。
2. 瘘管口位置位于升耳轮前124例(94.7%),位于升耳轮前方以外位置的有7例(5.3%),分别是位于耳轮脚3例(2.3%),位于外耳道前上壁3例(2.3%),位于耳垂下边缘1例(0.7%)。除2例在外耳道前上壁有2个瘘口(1.4%),1例表现为耳轮软骨前假性瘘口外,141耳的外瘘口表现为单一瘘口(98.6%)。
3. 有2人伴有先天性副耳畸形,1人有轻度小耳畸形。
4. 术前处于非感染期18耳(12.6%),感染期125耳(87.4%),术前感染病程在3天~1年不等,0-3月者有110耳(76.9%)。有前期手术史14耳(9.8%),有切开排脓史62耳(43.4%)。
5. 84人(64.1%)无家族史,47人(35.9%)有家族史。表现为垂直传递的家系有26个(19.8%),隔代遗传7个家系(5.3%),家族聚集的家系14个(10.7%)。
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多为女性好发,多为单侧,左右耳发生率相当,也可为双侧。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单侧耳轮脚前单一瘘管口,极少数患者瘘口发生在耳轮脚、外耳道前上壁、耳垂下边缘。可以伴发小耳、附耳等畸形。应该重视特殊类型和综合征性耳前瘘管的临床特征。大部分患者处于急性感染期,脓肿切排是感染期的主要治疗手段。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以散发多见,遗传上表现为不完全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